辽宁省“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 编辑:辽宁省体育局
  • 来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体育是辽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为全面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建设体育强省,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及《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辽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开启建设高质量体育强省的新征程

(一)“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工作坚持以“健康中国、运动辽宁”建设为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攻坚克难、深化改革,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1.全民健身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运动辽宁”十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奔跑辽宁”“骑行辽宁”“徒步辽宁”等赛事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参赛人数每场达到数十万人。人民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6.49%,国民体质测定总体合格率达到91.57%。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更加均等惠民,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到99.29%,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8.94%。

2.竞技体育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辽宁运动员获得796次全国冠军、38次世界冠军,打破1次世界纪录、3次亚运会纪录、1次全国纪录。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奖牌数占全国1/10,位居全国第三位。天津全运会上,获得21枚金牌、25枚银牌、26枚铜牌,团体总分位居全国第六位,同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平昌冬奥会获得2枚银牌,参赛人数和成绩均排名全国第三位。雅加达亚运会斩获了16枚金牌,30枚奖牌,金牌成绩列全国第四位。男子篮球首次夺取了全运会冠军,并在2017-2018赛季首次问鼎CBA联赛冠军。冰雪竞技水平迅速提升,优秀运动队规模迅速壮大,在第十四届冬运会先期决赛中,共获得6枚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的好成绩,同时也为国家备战北京冬奥会贡献了大量人才。

3.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2015-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从736.52亿元增长至1064.44亿元,增加值由209.58亿元提升至361.7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4.62%,2019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等业态均衡发展,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省获批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个、示范项目2个、国家级体育运动休闲小镇试点单位3个,沈阳市和大连市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省体育彩票发行总量达278亿元。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成功举办了辽宁省体育产业招商引资线上大会,项目签约金额超过3亿元,彰显出辽宁体育产业巨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4. 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新时期辽宁体育铁军的打造,使辽宁体育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得到极大地丰富。辽宁男篮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比赛作风展现出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魅力和精髓。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国际性棋牌项目综合赛事——2020辽宁国际棋牌节。省内各地市、县(区)大力发展本地基础好、前景好的体育项目,营造出了“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特色体育文化氛围。沈阳“和平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已成为以足球为纽带的国际青少年体育文化交流大舞台。沈阳、大连等地足球、武术等博物馆的建成使项目文化有了重要发展和宣传阵地。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通过加强《体育年鉴》和《体育志》的编撰工作,使地方体育历史和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传承。

5.体育法治、科教等领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依法治体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体育政策法规研究和修订工作持续深入,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执行和监督力度都进一步增强。制定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体教融合振兴发展辽宁“三大球”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辽宁省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此外,在深入落实赛风赛纪、反兴奋剂教育和专项治理工作上均取得良好成效。在体育对外交流合作、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运动员就学及就业保障工作上也取得较大进步。

6.体育改革持续深化。

按照全省机构改革的统一要求,原省体育局直属23家事业单位整合成立了体育事业发展中心,3家有经营属性的事业单位实施改制,组建了体育产业集团。围绕新的组织框架,积极实行项目中心协会化、项目管理基地化、场馆运行公司化、专业队俱乐部化改革,各运动项目实现了依托基地运行管理,各项目协会的脱钩改革也基本完成。积极引进社会力量组建了羽毛球、艺术体操、女子排球等多个有影响力的职业俱乐部。成立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冰雪运动协会,补齐了冬季项目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短板。

(二)“十四五”体育强省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开局时期,也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辽宁建设高质量体育强省迎来重要的历史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8K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场景应用不断扩大,体育与健康、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为辽宁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加快推进,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将更加有力,将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辽宁体育工作,针对辽宁体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十四五”时期将迎来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我省也将迎来彰显体育大省、强省的责任和担当、努力为国争光的大好时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省体育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突出问题。体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仍然艰巨,体育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进程还需加快,政策体系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升级,体育资源高水平供给不足,冰雪场馆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我省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需求;竞技体育比较优势逐渐减弱,青训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优秀运动员外流现象比较突出;体育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市场竞争力偏弱;体育文化内涵挖掘和培育力度不够。另外,受新冠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体育秩序和赛事格局受到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十四五”时期,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体育发展环境,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方位和新趋势,牢牢把握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明确目标和任务,有效破解各种难题,努力开创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二、描绘建设高质量体育强省的新蓝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目标,以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体育发展更好融入辽宁振兴发展大局,以体育振兴助力辽宁振兴、人民幸福,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辽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将党的领导落实到体育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满足人民健身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促进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注重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思维惯性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激发体育发展活力,让政府更加有为、市场更加有效,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立足领域发展、项目发展和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全省一盘棋,更好发挥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高度重视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防范,重点加强体育领域意识形态风险和体育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发展目标。

围绕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完善、比较优势突出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促进体育事业在辽宁振兴发展进程中率先振兴。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进一步提升,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到47.5%。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更加均等惠民,实现网格化配置,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运动辽宁”十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参与人数、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形成覆盖省、市、县(市、区)的完备赛事体系,体育社会组织规模持续扩大,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达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9人。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摔跤、艺术体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赛艇等优势项目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取得新突破。“三大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冬季项目实现跨越发展。

——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规模持续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省级青少年注册运动员达到20000人。每年举办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100个以上,打造一系列青少年精品赛事。

——体育产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以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业为重点的体育服务业取得新突破,以体育装备、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引进培育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为主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打造1-2个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的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占GDP比重稳步提升,体育消费潜力得到更大释放。

——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体育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体育文化传播载体不断丰富,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涌现一批体育明星和体育事迹。体育文化产业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新时代中国体育精神不断注入辽宁元素。

——数字体育建设取得新突破。以数字化助推体育全面深化改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运动训练管理、赛事举办等方面数字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体育场馆设施覆盖率显著提高。体育数字化体系基本形成。

2.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显著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冬季、夏季项目均衡发展,建成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三大球”发展彰显全国示范效应。体育产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特点鲜明、优势突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用更加突出。体育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服务区域交往的能力显著提升,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突出的标志性贡献。

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运动辽宁”建设

围绕“一锻一补一转型”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锻造群众基础和赛事活动优势,补齐场地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全民健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与美好生活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 (2021—2025年)》,编制实施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构建体制机制更灵活、要素支撑更强大、资源分布更均衡、健身场地更便捷、赛事活动更丰富、体育组织更健全、健身指导更科学、群众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全民健身网络组织。积极开展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落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等标准体系。

(二)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利用中央资金加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营地等群众健身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三大球”和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健身设施“网格化”布局,打造县级以上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补齐现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确保新建住宅项目同步配建体育设施。加强城市废弃厂房、空闲土地、公益性土地的利用。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多功能健身中心,推进健身设施“网格化”布局。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中心村体育健身工程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鼓励乡村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多功能健身中心。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支持专业机构参与运营公共体育场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户外运动营地、滑雪场、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持续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百姓运动健身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组织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持续推动“运动辽宁”十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向常态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打造享誉国内外的精品IP赛事。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向乡镇、社区延伸,大力开展群众喜爱的“草根”赛事。积极承办社区运动会等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办好省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等赛事活动。

(四)加强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建设。

推动各地依法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体育总会。引导市、县、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建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支持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等方面的作用。组建科学健身指导巡讲团,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俱乐部以及群众身边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登记制度,完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评价制度和从业支持政策,鼓励支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五)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编制实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意见,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依托各层级全民健身中心,创建省市体卫融合示范基地、县区级体卫融合试点。完善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和运动健身指导站,健全全民健身常态化监测机制,实时指导居民科学健身。积极开发推广“百姓身边的健身课堂”,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广场。开展老年人非医疗健康干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新建社区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加强中医和传统养生手段与体育锻炼结合促进健康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形成体卫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

专栏1:全民健身工程

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计划:支持各地新建改建一批体育公园、“三大球”和冰雪场地设施。在社区健身设施建设中加大适儿化、适老化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县级“两个一”公共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田径场、足球场200个以上。积极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有组织的向居民开放。

群众体育赛事品牌提升计划:提升沈阳、大连、丹东、营口、盘锦等城市国际马拉松赛事影响力,举办好大连、丹东等城市国际徒步大会,培育帆船帆板自主品牌赛事,持续举办全民冰雪运动会,支持本溪等地举办冬泳节活动。引导和支持各市每年开展县(区)以上有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过2000场。

社区运动会品牌赛事活动打造计划:鼓励社区、乡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支持有条件的社会体育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

社会足球场地建设计划:继续推进社会足球场地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力量优先投资建设运营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实现场地数量、利用率和运营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到2025年,实现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8-1块。

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实施“金牌+影响力”双核心发展战略。聚焦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以金牌项目为重点,以金牌带奖牌,力争好成绩。在竞技体育中的基础大项和在市场潜力大、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上提升影响力。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打造具有铁的身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及过硬的成绩——“三铁一硬”辽宁体育铁军。

(一)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

创新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坚持开放办体育,吸引社会精英参与和社会资本投入,持续深入推进运动项目基地化、项目管理中心协会化、运动队俱乐部化、场馆运营公司化改革,加强省部、省市、城企联动,构建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优化竞技体育发展布局。

以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为导向,按照效益优先、动态布局原则,巩固扩大优势项目,提高项目核心竞争力。挖掘提升潜优势项目,推动向优势项目转化。补强短板项目,实现项目特色化发展。坚持“三发展”原则,即重点发展群众喜闻乐见、适合在群众中开展、历史上为辽宁争过光的项目。加快振兴“三大球”,大力发展冰雪运动。

(三)打造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

建立运动员训练评价体系,提高训练成果。健全科学选材机制,建立选材数据库,完善选拔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运动员选材的成功率。完善制定选材标准和训练大纲,培养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推进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训练监测、运动创伤防治和运动营养补给水平。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心理、医疗、康复等保障。建设集“训、科、医、教、服”于一体的国内一流训练基地。

(四)建立统一完善的竞赛体系。

深化省运会和省级单项赛事改革创新,扩大参赛主体规模,完善竞赛和奖励办法。加强与国家各级各类赛事有序衔接,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塑造自主赛事品牌,打造有辽宁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精品赛事。建立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立体式、全覆盖的赛事体系。

(五)加快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进程。

积极推进符合市场化运作条件的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进行职业化改革。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职业体育领域,鼓励发展职业联盟。发挥单项体育协会作用,加强对社会体育俱乐部的职业化、规范化培育,扩大职业、半职业俱乐部规模。积极培育优秀职业体育品牌,大力营造职业体育市场,引导帮助职业俱乐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并承办国际高水平职业赛事。

(六)做好国内外大赛备战参赛工作。

全力做好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赛的备战参赛工作。构建奥运争光项目群,制定重点项目及重点运动员夺金实施方案,对重点项目及重点运动员,建立“一人一策一团队”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奥运会备战保障力度和奖励标准。组建30人以上的北京冬奥会参赛阵容,力争在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以及巴黎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参赛成绩实现更大突破。全面抓好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立足先期决赛取得较好成绩。积极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争取冬季项目参赛成绩再上新台阶。

(七)夯实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科研、医疗康复师及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完善教练员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升基层教练员执教水平。加强裁判员队伍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水平裁判员,推荐支持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各项目协会裁判委员会,培养一批年轻裁判员。培养和储备一批专兼结合的体育科技、心理辅导、运动康复和膳食营养等训练参赛保障人员。加强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加大职业俱乐部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爱岗敬业的竞技体育管理团队。

专栏2:竞技体育跃升工程

奥运争光计划:深化对重点项目内在规律的认识,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训练方法手段,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勇于拼搏、技术精湛的优秀教练员团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与地方、高校、社会俱乐部合作,最大程度挖掘竞技体育人才,打造一批“高产高效”运动队。制定奥运夺金保障方案,加强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各类指标监控、伤病康复、膳食营养、心理训练等数据的管理。支持各地市建设竞技体育特色项目名城。

“三大球”振兴计划:推进“三大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五年累积实现2500所,全部配齐取得专业资质的专兼职教练员。积极推进“三大球”场地建设,建设1000块简易“三大球”场地。推动“三大球”与国家共建合作,争取排球获得国家认证共建。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三大球”综合示范基地,全面启动足球“辽小虎”重塑计划、篮球“黄金一代”培养计划和排球“精英腾飞”计划。全面加强与日、韩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三大球”强国的合作。每年选派“三大球”青少年球员进行海外拉练、比赛。支持省内“三大球”职业俱乐部建成国内一流俱乐部,到2025年,省内征战“三大球”顶级联赛的职业俱乐部不少于7支。

五、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实施体育产业倍增计划,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持续提升体育产品供给质量,加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激活生态圈,推动体育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集聚化方向发展。积极创造体育消费新需求,繁荣体育市场,力争体育产业总规模翻一番,实现量质并进、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编制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清单和实施路线图,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系统谋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以沈阳、大连为龙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极。完善体育产业链条,聚焦关键领域,补齐短板环节,提升产业稳定性和竞争力。发展壮大体育服务业,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做优做强体育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型和升级。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制造业、教育、文化、旅游、电子信息、商贸等相关行业的有效衔接。促进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电竞运动、运动康复、智能体育用品、在线健身、网络赛事等体育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平台支持,研究设立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辽宁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建设体育产业发展平台。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支持装备制造、金融、地产、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自主体育品牌。加大“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认定一批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示范企业,打造体育产业领域的“单项冠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培训、赛事策划营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体育用品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重点发展智能运动装备、可穿戴运动设备等新产品。

(三)促进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依托体育群众基础和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体育消费大省建设,打造东北亚知名时尚体育消费中心。积极拓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顺应新商业发展趋势,积极培育体育休闲娱乐、体育文化旅游、VR场景体验、体育研学游等消费新热点和线上体育运动、数字体育等消费新业态。活跃消费市场,促进城市体育消费提档升级,激发县域及农村地区消费潜力。完善体育市场监督机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

(四)拓展体育产业发展平台。

加快发展体育特色小镇。围绕体育健身服务、户外运动休闲、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特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以及体育与健康、旅游、养老、文化等相融合的产业领域,培育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支持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建立一批体育产业园区,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搭建体育产业展销交易平台。加强中国(沈阳)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建设,支持中国(沈阳)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延伸体育业务板块。扩大体育产业区域发展合作。深化与京津冀地区、江苏等省份体育产业协作与交流,建立完善互惠互利互通的联动机制。

(五)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提升体育彩票管理规范化水平。完善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彩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体育彩票管理制度执行和落实,提升依法治彩、依规管理水平。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防范化解体育彩票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重视体育彩票社会责任形象建设,提高宣传水平和效果。强化品牌引领,塑造体育彩票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品牌个性,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建立全价值链品牌形象感知与体验体系,提升客户体验,构建标准化、精准化、细分化的品牌营销体系。优化渠道布局和结构。持续推进新类型渠道拓展,积极发展小微零售店,持续在体育场馆、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增设实体店。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统筹产品管理,提升彩票的综合价值。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形成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管理、使用、宣传、评估工作闭环。

专栏3: 体育产业“2+3+N”建设工程

两核:以沈阳、大连为产业发展核心,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休闲健身、体育博览会展、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强化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沈阳与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沈抚示范区等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沈阳、大连“两核”产业协调联动,构建“互核互动式”城市消费群落,打造区域体育消费中心城市。

三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地区,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服装制造、体育物流等产业,打造帆船帆板、沙滩球类等特色产业项目。辽西融入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发挥阜新、朝阳、葫芦岛等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体育资源对接,积极发展体育文旅、越野赛车、航空运动、户外营地运动等体育产业项目。加快阜新市“辽宁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助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辽宁东部雪上运动产业先导区。以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为重点,依托一批滑雪场项目建设,带动雪上运动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多基地:支持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培育一批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引导体育生产要素、产业项目、企业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加快体育产业基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六、深化体教融合,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

明确“重普及、强阵地、育人才”发展思路,以赛事和技能培训推动青少年体育普及与发展,强化学校、体校、社会组织三大青少年体育阵地建设,重点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畅通体育精英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打造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

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优化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布局,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的评估、考核、激励机制,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发展模式。加大经费、人员、场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运动项目管理部门和单项体育协会,进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进行指导和培训,鼓励社会力量进校园,开展体育专项技能培训。支持各地针对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升学通道。

(二)加强各级各类体校建设。

全面恢复体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功能,丰富体校项目设置,加强体校教练员配置,改善体校场地设施条件,将体校打造成满足青少年业余训练和向体育专业发展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将体校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配齐配足文化课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完善升学渠道,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激发青少年从事体育项目的热情。全面加强各级体校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发挥体校在校园体育发展中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争取学校对体校建设的支持。

(三)加强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建设。

引导各类主体创办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面向青少年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支持单项体育协会依托专业优势,扶植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在机构建设、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组织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工作,引领青少年体育组织健康持续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向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

(四)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扩大参与范围和规模,引导青少年广泛参与校内外体育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建立“营动中国,健康辽宁”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体系。联合教育部门共同做好学校体育赛事和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衔接与整合,建立分学段、跨区域、有级别、可认证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积极承办全国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发展幼儿体育教育,建立幼儿体育活动体系。

(五)建立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以省级训练基地为龙头,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优秀社会青少年培训机构为支撑,中小学校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畅通人才输送渠道,促进多元培养主体间联动。依法规范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和交流管理工作,完善青少年运动员信息数据库和人才储备库。

(六)加强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联合教育部门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以及教练员进入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的渠道。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配备专(兼)职教练员,健全配套制度体系,选派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实施全省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开展教练员轮训工作,切实提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加强青少年体育管理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青少年体育管理能力。

专栏4:精英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据库。制定符合项目发展规律、具有辽宁特色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标准和统一的青少年训练大纲。

依托体校建设区域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到2025年,力争省内各市至少建立1个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其中1-2个达到国家重点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标准。

做好辽宁省运动会青少年组、辽宁省青少年冬季运动会和辽宁省年度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工作。

强化大连中国足球试点城市、鞍山国家乒乓球培训中心、阜新中国篮球学校品牌建设。加强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国家命名、授牌项目的建设,继续推动优势运动项目发展,争取国家支持、联办。

七、讲好辽宁体育故事,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凝炼辽宁体育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讲好辽宁体育故事,传承体育精神,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辽宁振兴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积极培育辽宁特色体育精神。

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内核和根本,发扬传承辽宁体育的光荣传统和光辉历史,凝练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辽宁体育精神和形象标志,塑造“辽宁体育铁军”形象。加强对运动项目发展历史沿革、项目荣耀的挖掘和整理,加大对优秀体育人物、体育事迹的推广,扩大男篮、女乒等运动队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作风的宣传,发挥体育明星及团队正能量的作用。组织优秀运动员、运动队开展公益活动,营造进取、有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体育风尚,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二)大力传承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

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推广。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体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之中,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共同发展。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及新媒体、自媒体等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开展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三)丰富体育文化产品。

加强体育文化精品创作,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辽宁特色的优秀体育影视、音乐、书画、雕塑等体育文化作品。组织制作反映辽宁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公益广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社会影响的运动项目文化产品。围绕综合性赛事及单项赛事开发纪念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搭建体育文化展示和服务平台,举办优秀体育文化产品展示和评选活动。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为契机,弘扬冰雪运动项目文化。

专栏5: 体育文化建设工程

启动建设辽宁体育博物馆、辽宁体育档案馆,设立辽宁体育名人堂。

支持各地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博览会,规划建设体育主题文化公园、体育广场等。

建设大连梭鱼湾中国足球博物馆,支持各地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博物馆和展馆。

体育文化传播工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展会活动,加大对重点体育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辽宁体育品牌知名度。引导体育媒体专注做好一批标志性体育栏目,拓展辽宁体育文化内涵和人文魅力,树立体育文化品牌。

八、拓展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提升体育国际国内影响力

加强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承办好国际品牌赛事,积极搭建体育对外开放平台,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路径,构建体育开放新格局。

(一)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路径。

依托面向东北亚国家唯一的陆海双重门户、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全面加强与日、韩、朝、俄、蒙等东北亚国家的深度体育合作,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国际体育交流合作中心。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体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体育发展水平,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夯实国际友好省(城市)合作基础,促进体育优势互补,加强体育资源共享。鼓励体育院校间的互助共建,支持体育类社会组织、体育明星、大众媒体、海外华侨等在体育对外交往活动中发挥作用,支持民间体育组织开拓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

(二)丰富对外交流合作形式。

积极举办、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活动。推进训练、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选送优秀教练员和科技保障人员赴海外学习培训,选派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到国外训练和比赛。吸引国际体育明星、知名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企业来辽宁开展体育项目合作。创新与国外体育组织、俱乐部、院校的交流合作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科学训练、医疗康复、体育中介、赛事运营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民族体育国际交流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国际体育名城。

专栏6: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持续办好与日本富山县、韩国江源道、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亚四地间青少年体育友好交流大会。深化与韩国江原道双边体育交流。持续做好国家体育总局赋予的与朝鲜双边体育交流任务。

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棋牌赛事。持续扩大沈阳“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影响力。继续办好盘锦冰凌穿越生存挑战赛、锦州帆船帆板比赛、阜新国际赛车比赛及各地市马拉松等国际赛事。鼓励各市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国际体育训练基地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体育赛事。

九、加快冰雪运动强省建设,推动冰雪项目跨越式发展

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冰雪运动强省建设,实施“一赛两中心”战略,积极申办全国冬运会,推动在沈阳建设冰上训练中心,在抚顺建设雪上训练中心,全面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广泛开展群众冰雪活动,加快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优化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冰雪项目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冰雪场馆设施建设。

以申办全国冬季运动会及全国冬季单项赛事为驱动,补齐冰雪场地设施短板,建设速度滑冰、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训练比赛场地,加强速度滑冰馆、冰球馆、冰壶馆、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滑雪场、综合性冰雪运动中心等场地场所建设。鼓励城市公园等现有设施场地建设冬季临时性户外冰雪设施。推动现有冰雪场馆设施提档升级,支持建设国际化、高标准、配套完善的高端滑雪场项目。支持社会力量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场馆。

(二)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冰雪赛事活动。

积极承办国家级、国际级高水平冰雪赛事活动。加大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滑轮或越野滑轮、单板滑雪、高山滑雪等运动项目的扶持推广力度。积极培育各地市冰雪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嘉年华和群众冰雪健身体验活动,大力开展冰雪运动进机关、进校园、进部队、进厂矿、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七进”活动,鼓励各地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健身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冰雪赛事,着力打造群众性冰雪精品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冰雪运动项目开发、推广和国际交流活动,推动冰雪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三)加强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

深化省级冬季项目运动队训练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梯队扁平化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选拔程序。推进单项冰雪运动协会改革,更好发挥协会作用。实行跨界跨项选材,打通冰雪运动项目和其他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完善冰雪运动业余训练体系,依托冰雪运动协会和俱乐部,逐步建立年龄层次衔接、项目结构多元、训练规模合理的后备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竞赛选拔作用,发现和培养一批青少年竞技冰雪运动的后备人才。

(四)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产业。

依托东部山区丰厚的冰雪资源,推动冰雪运动产业项目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打造集冰雪运动培训、冰雪竞赛表演、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丰富的冰雪运动产业聚集区。大力推动冰雪运动与温泉资源、特色民俗风情的紧密融合,建设中东部高品质“冰雪+温泉+民俗”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带。引进和培养高端冰雪运动产业人才,推动冰雪运动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专栏7:“冰雪辽宁”建设工程

冰雪场地设施计划:推进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速度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冰球馆及冰壶馆为一体的冰上运动训练基地。

全民冰雪计划:大力开展“百万市民上冰雪”“辽宁省全民冰雪运动会”赛事活动,推动冰雪运动全民普及。推动群众性冰雪体育组织健康发展。支持各级体育行业协会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冰雪体育组织品牌化建设。

冰雪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优秀教练员、现役或退役运动员,快速培养一批冰雪运动骨干师资。组织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分批次参加冰雪运动培训,积极培养冰雪运动校园辅导员。全面开展省级冰雪运动特色项目学校评估认定命名工作。筹划举办辽宁省青少年冬季运动会。建立健全省市两级滑冰、滑雪联赛制度。开展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冬令营活动。

冰雪产业促进计划:加快推进冰雪产业链及相关产品制造产业发展。在沈阳、抚顺、大连、阜新等地建成冰雪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或园区4-6个,形成以冰雪产业为特色的体育装备制造聚集区。支持各地协同打造“冰雪+”产业聚集区,联合发展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产业经济带。加快培育冰雪健身休闲服务业。积极推动运动健身、体育旅游、教育培训、场馆服务等健身休闲产业业态发展。积极推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露营等多种健身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度假区,把抚顺建成全国滑雪旅游度假目的地。

十、深化体育科技创新驱动,加快体育数字化转型

紧跟“数字辽宁”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体育领域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以“数字+体育”赋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各领域环节深度融合,加快体育数字化转型。

(一)推动全民健身数字化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科学编制辽宁省全民健身地图,打造集场馆订制、赛事预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技能培训、运动康复、休闲消费等一站式“全民健身辽事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群众健身提供快速、便捷、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吸引多元投资,利用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体育设施数字化、智慧化、互联化改造升级,开展体育场馆数字化改造试点工作。创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云”健身活动。

(二)加强竞技体育数字化赋能。

推动数字技术在训练场馆设施、方案制定、效果评估等全过程应用,破解比赛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瓶颈问题。建设省优秀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数字平台,对运动员机能指标、训练竞赛数据、后备人才选拔及培养数据规范化采集、管理及分析,利用传感定位、VR模式、5G传输等技术手段,实现训练管理远程监管指挥,实现体育战术和技术训练精确化,促进队伍训练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深化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扩大各相关业态规模。支持体育市场主体围绕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体育直播、电子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体育消费模式,挖掘体育消费潜力。

(四)加快体育大数据中心建设。

积极贯彻国家体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战略部署,全力推进体育大数据开发建设工作。建立信息互联共享、管理协同高效、应用规范便捷的区域性体育大数据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体育大数据的系统研发、信息归集、统计分析、管理服务和创新应用,构建体育大数据生态服务链,在体育大数据核心领域、应用模式形成竞争优势,抢占体育大数据发展高地,以体育大数据平台构筑辽宁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有力支撑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

专栏8:数字体育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计划:加强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应用新技术支撑传统体育设施转型升级和高效利用,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少于100个体育场馆,新建1000套智慧健身设施,新建10个配置智能室外健身器材的体育公园。完善场地预订、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等服务,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各地建成公共体育网站服务窗口或APP、微信服务号,基本实现省、市、县(区)公共体育数字资源同步共享。

体育政务管理数字化计划:推动更多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体育政务数据基本实现整合、共享、开放。实现全省体育系统业务和服务全面数字化。

体育产业数字化计划:加快5G应用场景和产业生产在体育产业领域试点示范。鼓励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以及赛事组织、内容转播、健身参与体验方式等体育行业大步迈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培育发展体育产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十一、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有力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兴奋剂“零容忍”行动,强化兴奋剂全方位、网络化管理,形成一套“拿干净金牌”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从根源上治理兴奋剂问题。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安全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持续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树立辽宁体育良好社会形象。

(一)建立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

构建“纵横交叉、上下联动”的全覆盖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省、市两级反兴奋剂组织,实现各环节全链条管理,做到专门机构、专业人员、专项经费开展反兴奋剂工作。建立兴奋剂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运动员行踪信息以及运动员肉食品、药品和营养品管理和防控,强化运动员行踪信息申报、治疗用药豁免申请的培训和管理。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的检查频次,采取多种手段逐步扩大检查覆盖面。做好备战大赛反兴奋剂工作,规范省运会等重大综合性运动会的反兴奋剂工作。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构建运动员及辅助人员反兴奋剂诚信体系。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探索新形势下兴奋剂综合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二)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从严治党,强化“一岗双责”。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支部建在运动队,加强辽宁体育光荣传统教育,增强辽宁体育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完善体育竞赛制度建设,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的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认定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预防教育和处罚力度。

(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体育领域涉政治安全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发扬斗争精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警示教育,严格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加强体育宣传工作,讲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建立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长效机制。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聚焦大赛备战、疫情防控、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运动员保障、体育彩票、体育行业生产等领域,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加强对竞技体育赛事、群众体育赛事等赛事筹办和参与的风险研判和防范工作,提高体育领域风险预警、预判、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防疫管理和巡查机制。

专栏9 :体育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工程

推进依法治体建设:定期举办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和讲座,重点对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业等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市场有序发展。每年组织两期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开展集中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的学习活动。

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培训:构建“拿干净金牌”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传递“纯洁体育”理念,每年定期组织反兴奋剂教育培训,宣传国内外反兴奋剂工作的最新制度和形势;推动大专院校的体育类专业开设反兴奋剂教育课程。

十二、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体育各领域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推进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点任务的落实。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工作协同领导机制。

(二)推进改革创新。

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强化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和作用,配齐配强体育行政部门力量,为高质量体育强省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深化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明确重组后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工作实现高效、顺畅运行。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做好服务监管,做到脱钩不脱离。持续推进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做好体育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放宽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中介等体育组织的注册审批管制。积极推进体育部门由“办体育”到“管体育”职能转变,加强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鼓励体育组织积极参与体育资源开发活动,有效盘活省内社会体育资源。实行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市场化运营。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职责履行、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促进社会共治共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库在服务体育改革发展中的智囊作用。

(三)加大相关政策保障。

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和购买服务力度,落实国家关于支持体育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完善奥运人才成绩奖励、就业安置政策,制定奥运相关人才的引进政策。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推进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加强体育市场规范管理,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建立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体育市场秩序,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四)加强体育法治建设和宣传教育。

强化立法制度建设,完善体育类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切实增强体育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体育法》的修订进展,及时开展辽宁体育类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的原则,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的长效机制。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工作。积极开展体育法治宣传教育,促进体育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五)强化监督评估和管理。

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制定实施本地区、本单位“十四五”发展规划,健全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健全规划的多方评估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方结合的规划评估机制,保障和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2021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