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 编辑:
  • 来源:

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加速辽宁体育事业发展的机遇期。这期间,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2013年在我省举行,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辽宁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新的动力。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辽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辽宁体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辽宁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结合省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创造辉煌,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场馆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其他各项体育工作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以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竞赛与健身齐抓”,坚持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线,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加强了特色体育城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由“十五”期间的40%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44.8%,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竞技体育成绩辉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省体育健儿取得了8枚金牌、25枚奖牌,创造了参赛人数、金牌数、奖牌数三项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党中央和国务院“第29届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表彰,获辽宁省委、省政府“第29届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表彰。在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我省体育健儿又获得了48枚金牌、127枚奖牌,金牌数、奖牌数均列全国第三位,参赛人数、项数,获金牌数、奖牌数全面超过上届,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赋予的金牌、奖牌、总分有一项进入前三的光荣任务,获省委、省政府“第十一届全运会重大贡献奖”表彰。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我省运动员共获得43枚金牌、65枚奖牌,金牌数、奖牌数均名列全国第三位,创造了亚运历史最好成绩。

体育产业稳步发展。以体育彩票为龙头的体育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五年来全省累计销售体育彩票99.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体育彩票公益金为社会公益事业和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体育场馆建设获得突破。“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体育场馆设施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省体育局通过土地置换建设了沈阳浑南训练基地、柏叶射击射箭训练基地和大连水上训练基地,省本级新建体育场馆占地面积1530亩,是原有面积623亩的2.46倍,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是原有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的2.57倍,彻底改变了省本级体育场馆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各市还借我省承办十二届全运会的契机,加强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今后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申办十二届全运会圆满成功。成功申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实现了全省人民多年的梦想。十二届全运会在我省举办,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推动我省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辽宁体育人在“十一五”期间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体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10月,《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实施,这是全国首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省体育局还制定出台了《辽宁省引进体育人才办法》、《辽宁省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辽宁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办法》;为退役运动员争取到了退役自主择业经济补偿金;为运动员、教练员落实了“三金一保”等项政策,为解决我省运动员的后顾之忧、遏制人才不合理流动、完善三级训练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有了明显进步。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体育局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十一届全运会重大贡献奖;连续五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突出贡献单位;被省文明办评为文明机关;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直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

“十一五”时期,辽宁体育工作亮点颇多,成绩显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辉煌,为辽宁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辽宁省体育局上下和谐稳定、开拓进取、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整体风貌。

“十一五”与“十五”时期主要指标对比表

指标

“十五”完成

“十一五”完成

奥运会成绩

04年雅典奥运会

08年北京奥运会

金牌

银牌

铜牌

奖牌

金牌

银牌

铜牌

奖牌

数量

全国排名

数量

数量

数量

全国排名

数量

全国

排名

数量

数量

数量

全国

排名

6

2

1

4

11

1

8

1

12

5

25

1

全运会成绩

05年十届江苏全运会

09年十一届山东全运会

金牌

银牌

铜牌

奖牌

金牌

银牌

铜牌

奖牌

数量

全国排名

数量

数量

数量

全国排名

数量

全国

排名

数量

数量

数量

全国

排名

31

5

35

33

99

4

48

3

45

34

127

3

亚运会成绩

06年十五届多哈亚运会

10年十六届广州亚运会

金牌

银牌

铜牌

奖牌

金牌

银牌

铜牌

奖牌

数量

全国排名

数量

数量

数量

全国排名

数量

全国

排名

数量

数量

数量

全国

排名

27

5

15

14

56

3

43

3

13

9

65

3

业训人数

5500

16000

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人口比例

40%

44.8%

社会体育

指导员

10300

22286

体育彩票

发行量

39.76亿元

99.5亿元

省本级新建

体育场馆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1530

43.5

获表彰情况

国家

200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总局

连续五年获总局突出贡献奖

连续五年获总局突出贡献奖

省里

九运会、雅典奥运会获省委省政府突出贡献奖表彰

北京奥运会获得省委省政府重大贡献奖表彰

十一届全运会获省委省政府重大贡献奖表彰

省直

2008、2009、2010连续三年获省目标绩效考

核先进单位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及挑战

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获得国家批准的大好形势下,第十二届全运会又将于2013年在我省举办,辽宁体育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对我省发展体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我省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与人民群众期望值还存在差距,优势项目发展空间有限,重竞技项目水平下滑,球类等集体项目水平有待提高;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产业基础薄弱;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在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为“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十二五”期间全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巩固体育强省地位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全面规划,科学布局,高起点发展;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为契机,推动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建设和其他事业全面发展,为辽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为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做出新贡献。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的总体目标: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继续巩固体育强省地位。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认真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努力把我省建设成国家北方训练基地和国家后备人才基地。继续保持在奥运会、全运会上我省运动成绩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体育彩票为龙头,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法制、体育对外交流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保证体育事业经费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加强各市“一场三馆一中心”建设,努力完善省、市、区三级训练网建设,确保我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举全省之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承办工作,努力把第十二届全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彰显辽宁风貌的体育盛会。

“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努力发挥体育工作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体育,奉献社会,服务辽宁经济建设,坚持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合作,紧紧围绕省委和省政府中心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战略,不断提升体育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体育发展为人民,体育发展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不断探索“十二五”时期各项体育工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努力破解我省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坚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群众体育事业以强化政府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培育群众健身意识,重视和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让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为目标;竞技体育以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巩固竞技体育强省地位为目标;体育产业以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体系,壮大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满足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为目标,不断促进我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体、科教兴体、人才强体。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体育科教工作和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抢抓机遇、借势发展。以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为契机,坚持“借题发挥、借会发展、借势而为”的原则,把第十二届全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彰显辽宁风貌的体育盛会,推动我省体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我省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不断加强运动员保障、文化教育工作和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做好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各项工作,推动我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全省各项体育事业主要目标、任务及措施

1群众体育工作

目标和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积极推动全省各级政府认真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我省举办为契机,坚持城乡体育统筹发展,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原则,大力开展有规模、有影响和示范性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推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努力推进我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十个一工程”、绿茵工程和小篮板工程建设。继续抓好体育特色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努力提高全省人民的身体素质。

 

专栏1  “十二五”期间群众体育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力争使全省40%以上的成年人掌握至少一项健身技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到2015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8%,其中城镇达到5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8万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主要措施:

(1)积极推动全省各级政府认真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检查督导,重点监督各级政府落实“三个纳入”情况(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简称“三个纳入”)调整充实各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形成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体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在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逐步改变发展群众体育的传统模式和方法,把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动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团性体育组织为助手,以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组织建立省、市、县(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立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组织,充分调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的体育工作机构和体育组织,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推进基层体育健身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社区体育站点的工作队伍和遍布城乡的全民健身指导站、文体活动站、晨晚练点和青少年俱乐部,以及服务基层体育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3)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体育健身服务圈和浑河全民健身长廊的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园专项体育设施和社区、村屯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建设。认真实施我省全民健身体系“十个一工程”,积极配合国家体育总局在我省配套实施的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重点支持社区多功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完成全民健身工程由单一的“健身路径”向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化转变,努力实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覆盖的目标。

 

专栏2   全民健身“十个一工程”

建设辽宁省全民健身中心;各市建有“一场三馆一中心”;各县(市、区)建有一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或市民健身中心(内含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每个乡镇建有一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广场;每个街道建有一个15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广场或累计6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体育活动场所;在每个行政村实施一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4)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以综合性群众体育运动会、大型群体活动为引导,以精品活动为品牌,以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为主体,借助筹备、举办十二届全运会的影响力,举办有规模、有影响、示范性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局面。通过举办辽宁省首届体育大会、“五点一线”环海自行车接力赛、大连万人徒步大会、鞍山千山登山大会、丹东马拉松比赛等传统特色体育活动,努力打造我省群众体育活动精品;以贴近群众身边体育活动为重点,倾力打造“公园体育”和“广场体育”活动品牌。坚持以重点带全面,以典型带一般,以精品推普及,推进全省群众健身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

(5)深入开展体育名城创建活动。制定并实施《辽宁省创建体育强市、强县评价标准和办法》,对各级政府实行绩效考评。制定并落实《辽宁省开展体育名城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引导各市、县(区、市)结合本地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开展特色体育名城创建活动。

(6)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领导。全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管理纳入工作规划,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领导,在人员、机构、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技术指导创造必要工作条件。建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位制度建设,逐步增加公益性岗位群众体育健身指导员的比例,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加强监管,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从事高危体育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工作。努力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化管理,逐步形成省、市、县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化管理网络,

(7)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省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制度,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优秀运动员深入城乡基层进行体育表演和体育辅导。组织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志愿为群众讲解体育知识、传授健身方法、辅导体育技能。组织社区全民健身志愿者管理、维护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参与基层体育组织日常管理和体育服务。

(8)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省、市、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建立辽宁省国民体质监测网,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将监测数据纳入社会统计系列,建立数据库,加强监测数据的科学开发与利用。

(9)加强全民健身法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研究制定《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对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的检查监督,保证其各项规定的全面执行;认真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研究制定《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办法与细则》,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问题,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围绕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全民健身政策法规和工作制度,依法对全民健身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研究制定全民健身目标与评价体系,提升指导和评价水平。

2竞技体育工作

目标和任务:做好伦敦奥运会、十二届全运会的备战和参赛工作,全面贯彻实施我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3012工程计划”,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坚决完成好第30届奥运会、第22届冬奥会和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备战参赛任务。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罚分明、运转有效的奥运会、全运会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确保奥运会、全运会备战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在2013年全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金牌数力争进入全国前三名,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认真抓好2014年第十二届省运会及年度青少年竞赛工作;继续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不断提高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努力提高我省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

 

专栏3    “ 十二五”时期竞技体育任务指标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金牌数在全国排名位置保三争一。在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上,获金牌数力争进入全国前三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主要措施:

(1)深化改革,完善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省运会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省运会竞赛制度、竞赛办法,结合奥运会和全运会的规律、特点,在省运会规模、项目设置、竞赛编排、计分办法、管理手段、监督措施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从制度上堵塞可能出现的赛风赛纪问题漏洞,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省内竞赛管理制度,促进全省体育竞赛健康发展。

(2)发挥优势,调整项目布局。不断巩固和发展我省的优势体育项目,深入探索和把握项目规律,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改革管理模式,加强科学训练手段,努力提高训练水平,实现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加强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的竞技实力,逐步建立起以省为主、各市为辅、特色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项目布局体系。充分调动省、市、高校和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市、高等院校以及社会俱乐部办高水平运动队,承担全运会任务,填补我省空缺项目,举全省之力,打造辽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集群。

(3)突出重点,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基地建设。大力实施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全省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到并保持在2万人左右,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00名左右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我省新建体育场馆设施优势和竞技体育人才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管理中心合作,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在我省更多的设立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大力培养后备体育人才,为我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专栏4   竞技体育训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发展规划

在我省建设国家训练基地10-15个(重点包括:羽毛球、乒乓球、举重、柔道、摔跤、击剑、自行车、射击),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0个(重点包括:足球、举重、柔道、摔跤、击剑、乒乓球、羽毛球、赛艇、皮划艇、射击、自行车、艺术体操、游泳、田径、曲棍球等);高校建设高水平培训基地5所;建设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70—80个;在县(市、区)建设省体育优势项目和优秀后备人才基地30个;建设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20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80—100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0个以上。

 

(4)夯实基础,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对省级优秀运动队进行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效益,促进优秀运动队与业余训练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各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县级业余训练考核评估,加强和推动各市、县(市、区)体校和俱乐部的建设,完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对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体教结合,制定更加合理的运动员输送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抓住机遇,积极承办国内外重大比赛。坚持政府扶持、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策划、市场运作等手段,激活我省体育竞赛市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借助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我省举办的有利契机,全省各市及县区都要以新建体育场馆为依托,积极申办各类体育赛事,拉动我省体育竞赛市场,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多元社会功能和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

 

专栏5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

力争全省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1-2次,承办具有一定影响力、较大规模的洲际或国际赛事3-5次,承办全国性体育赛事30次以上。

(6)加强领导,认真做好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承办工作。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我省举行,我们要在第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搭建好组织机构,全面抓好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认真落实好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布局,加强赛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市场开发和宣传工作。举全省之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第十二届全运会的赛事组织和参赛工作,力争在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3、体育产业

目标和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精神,紧紧抓住2013年我省承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有利机遇,全面开创性地振兴辽宁体育产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体育服务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制度先进、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拉动我省体育消费、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中的作用,极大地满足辽沈乃至东北地区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产业需求,力争使我省人均体育消费进一步增加,体育产业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为培养和实现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做贡献。

主要措施:

(1)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组织。全省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领导,要设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体育产业工作,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体育产业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加强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加强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统计管理,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建立我省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健全我省体育产业标准化内容体系,为社会投资提供咨询服务。成立辽宁省体育产业研究会,各市成立分会,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研究和指导。

(2)建设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打造辽宁体育产业成为“东北地区体育产业总部经济区和东北亚体育产业发展聚集区战略”。建立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内陆型体育产业总部经济区、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亚沿海型体育产业发展带,打造沈阳、大连两市成为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体育产业名城或体育产业聚集中心区。建设以职业体育竞赛、体育场馆开发、体育资产融资、体育彩票发行、滨海体育、高校体教结合等政府主导、本体产业为核心的辽宁体育产业支柱性发展体系;建设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中介、体育媒体、冬季体育产业、体育用品装备制造、体育康复医疗等市场为主导、相关产业为辅助的体育产业市场性发展体系;建设以盘活体育资产为目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体办产业为补充的体育产业增量性发展体系。

(3)组建辽宁体育产业集团。充分发挥我省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完善场馆管理体制,转换运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完善配套服务,开展多种经营,在适当的条件下,实现“管办分离”运营与管理模式,改变体育场馆低水平开发利用运营模式,通过合并重组,借壳上市,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全力打造现代化的辽宁体育产业发展集团,为做强辽宁体育产业强省战略奠定基础。

(4)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放宽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鼓励体育组织、体育产业集团在我省投资;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鼓励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的赞助和支持,保障和维护其正当权益;设立辽宁省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扶持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5)做大做强体育彩票市场。充分调动省、市两级体育彩票发行部门的积极性,加强体育彩票投注站建设与管理,改善体育彩票品牌结构,拓宽销售渠道。巩固和发展我省足球彩票优势,研究和开发新的足球彩票玩法。大力推广网上投注、电话投注等新型投注方式,推行在线即开、视频彩票等运行方式。进一步优化全省体育彩票发行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推进体育彩票投注站向专业化、专营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彩票发行量国内排名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标。

 

专栏6   全省体育彩票销售目标

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年销售增长率在12%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体育彩票销售总额力争突破166亿元

 

(6)开发体育人才市场。充分发挥我省体育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打造辽宁省国家级体育人才基地,加强人才储备;根据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年限、培养成本、运动水平等研究制定体育人才交流收费标准,推动竞技体育人才和其他领域人才合理、有序、有偿交流。

(7)加强体育服务业市场开发,协调推进相关体育产业互动发展。积极承办常规性国家级体育赛事和联赛;加强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我省集旅游、观光、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区域性经济增长;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加强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努力促进体育劳务、信息咨询、技术培训、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8)加强十二届全运会体育产业市场开发和运作。制定并实施好十二届全运会体育产业相关开发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办全运会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赞助全运会,力争十二届全运会市场开发资金达到8亿元,为办好全运会提供保障。

4、体育教育、体育科研、运动员保障和思想政治工作

(1)建立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加大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深入研究和探索我省体育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整合全省体育教育资源,建立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广泛合作的体育本科、高等职业专科、中等职业专科的体育和教育部门联合办学的体育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与高等院校联合成立辽宁省教练员管理学院(体育干部培训中心)。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努力创建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训练水平和培养能力。

 

专栏7   文化素质提高工程

“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教练员、管理人员研究生学历达到20%以上,运动员本科学历达到40%以上,后备体育人才队伍(中等职业学生)大专学历达到60%以上。

 

(2)加强科研,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体育科研体系。以承办十二运会为契机,把我省体育科研所打造成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争取重大课题在我省立项。建立辽宁省体育康复医院。建设以加强体育科研服务为先导,以辽宁省体育康复医院、各训练单位、各运动队为基础,各层次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参与的,训、科、医一体化的科研医疗体系,为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拓宽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培养输送渠道,继续落实和完善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各项政策,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强化对运动员的有效激励,逐步探索建立与岗位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规范特殊津贴工作,完善运动员津贴奖金和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奖励政策。监督运动员所在单位要按时足额为运动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保证运动员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配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政策性支持,鼓励、引导其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加强运动员转型培训,帮助运动员实现职业转换,不断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

(4)加强运动队道德作风建设。以运动员为主体,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激励教育,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我省优秀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辽宁体育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运动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作风。

(5)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净化赛场风气,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和规程,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的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认定和处置机制,促进公平竞争。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反兴奋剂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建立反兴奋剂工作责任制,坚持兴奋剂零容忍的原则,加大反兴奋剂的管理、教育、宣传和处罚力度,努力维护健康、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环境和氛围。

5、体育法制、体育宣传和体育对外交流工作

(1)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执法监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体育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行政部门的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推行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适应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体育立法步伐,重点贯彻和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办法》等体育法律、法规,制定《辽宁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辽宁省体育市场管理办法》,出台《关于加快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辽宁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各项规章制度,逐步

 

建立起我省体育法制体系。

(2)充分发挥媒体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体育宣传工作机制,加强体育宣传队伍建设,丰富体育宣传形式,拓展体育宣传内容,搭建有效平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认真做好第十二届全运会体育宣传组织工作,坚持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为促进辽宁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积极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发展体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我省重点项目运动员、教练员的国际间交流与培训;适当增加干部出国培训机会,密切友好关系;认真做好出访、来访团组的外事工作,加强东北亚青少年体育交流工作。

6、机关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1)加强机关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在全局体育系统认真实施目标责任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加强效能机关建设,强化部门的宏观指导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依法高效地履行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

(2)建立和完善干部培训和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实施干部岗位交流,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专栏8  干部培训和干部交流

到2015年,全局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的干部要达到50%,参加局本级培训的干部要达到100%。实施管理干部岗位交流制度,局级机关每年安排10%的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

 

(3)认真实施体育人才培养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体”战略。“十二五”期间,努力建设高水平一流的教练员领军人才梯队;建立实力雄厚的高水平运动员梯队;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创新、实干的干部队伍;形成善于科技攻关的专兼职科技队伍;提供充足的裁判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保障队伍;创新体教结合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认真做好支援西藏体育工作,在干部交流,协助培养运动技术人才上做出贡献。

“十二五”是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省体育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打硬仗、勇攀高峰”的辽宁体育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全省体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