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6日
  • 编辑:体育局竞体处
  • 来源:

  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辽宁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攻坚期,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促进辽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强省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一、“十三五”时期辽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省人口的41.16%,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83.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建成县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3个、城市街道室内健身设施709个、农村乡镇体育健身中心75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372个。全省有公共体育场馆212个、学校体育设施5616个、全民健身站点20438个,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达到0.87个,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为1.78人。全省市、区县全民健身工作基本实现“三纳入”全覆盖,并向“多纳入”拓展;竞技体育硕果累累,奖牌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省共有41名运动员出战,获得5枚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代表团共获得56枚金牌、145枚奖牌、总分3143分,团体总分排名全国第一,金牌及奖牌排名全国第二,全面超过上届全运会,并获得体育道德尚奖。2014年成功举办了辽宁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吸引了青少年、职工、老年和大学生广泛参与,参赛人数达15000多人。青少年组有1人超1项全国青年纪录,52人创42项辽宁省青少年纪录。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上,我省共有65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61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17枚金牌、17枚银牌、11枚铜牌,金牌总数、奖牌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发展规范,具有辽宁特点的体育产业格局,2014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产值1675.53亿元,比2013年增长13%,占全省GDP比重的0.67%。体育彩票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5年累计销售达211.17亿元,销售总额仅次于全国体育彩票销量第一的广东省,有力地支持了体育事业发展;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由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2011年省政府颁布了《辽宁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2012年省人大通过了《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等,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优秀运动员选拔招生制度、就业转岗培训制度、运动员伤残保险制度、伤病医疗特殊补助制度和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优惠政策。

(二) “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群众体育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服务供给依然不足,体育资源分布不均,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仅为41.01%;在竞技体育领域,我省运动项目发展还很不均衡,传统优势项目如足球、篮球和排球近年来在国内的排名也逐渐降低,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项目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在体育产业方面,发展体育产业的体制机制不活,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对于无形资产的体育彩票的运营处于成熟阶段,而对于有形资产的包括闲置土地、房屋、场馆、设施、设备等的经营和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传统优势的我省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还处在来料加工和代销为主的原始阶段;体育工作发展理念需要不断更新,体育发展思路需要不断拓展,体育理论、政策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要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

(三) “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攻坚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我省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同步实施,使辽宁的发展动能和优势得到充分释放,为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张家口携手筹办第24届冬奥会和辽宁全运会后效应,将继续激发群众参与运动热情,扩大运动消费,助力发展我省冬季运动项目。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一轮创新发展浪潮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成为我省体育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核心技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我省经济增速下滑压力依然严峻,辽宁经济新常态对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二、“十三五”时期辽宁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四)“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个驱动”战略部署,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主线,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破解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贡献。

(五)“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坚持深化改革。始终坚持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不断探索各项体育工作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点与规律,全面深化体育各领域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干预,激发体育市场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辽宁独特特色的体育事业发展道路。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我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体育创新体系,激发各个主体的创新活力,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办法,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实现我省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统筹协调。始终坚持推动体育事业与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加强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战略有机衔接,统筹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其他各项体育工作,形成辽宁体育事业与国家体育事业、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态势,形成辽宁体育事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格局,产生全面发展合力。

(六)“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目标是:

    ——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和《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依据,提出“十三五”时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3%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每一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名。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至少掌握1-2项体育技能,并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及户外营地建设。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00个以上,创建40个省级以上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坚持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辽宁特色、能够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项目。以备战2016年巴西奥运会和2017年全运会为主线,在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全运会等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力争在群众基础好、影响力大的三大球项目、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上有所突破和提高。加快足球项目的改革发展,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足球人才。组织好2018年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使青少年参赛人数由第十二届省运会的7000人增加至8000人,并扩大社会参与面。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不少于80个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县(区)创建不少于30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

——体育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国务院46号文件为指导,认真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按照“一带两路三核九区”的布局,到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年以高于同期GDP的速度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积极争取创建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1-2次,基本实现我省体育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

——打造体育文化资源核心竞争力。提高对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完善体育文化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使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实施;大力开展运动项目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各运动项目协会和体育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文化建设和推广活动;建立与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全民受惠、蓬勃有序的体育文化市场体系。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强化体育科技支撑作用,抓好体育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专栏1:“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主要指标

项目

指标

单位

属性

2015

2020

群众体育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

%

预期性

41.6

43.5(国家)

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

%

预期性

83.9

92(国家)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1.69

1.8(国家)

社区体育指导员数

/千人

约束性

1.78

3

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

约束性

360

400以上

省级以上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

约束性

37

40以上

竞技体育

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的冠军次数

预期性

32

全国前列

组织2018年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各项年度青少年竞赛

预期性

7000

8000

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约束性

80

80以上

县(区)省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

约束性

30

30以上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增加值

亿元

预期性

192.76

2014

高于同期GDP

体育产业总规模

亿元

预期性

587.28

2014

1200

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预期性

若干

国际影响力品牌赛事

预期性

1-2

 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

(七) 强化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和《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科学指导、科学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地区群众体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八)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强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意识,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资金、场地、机构和人员等方面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各体育单项协会建设,强化对各类体育社团工作指导和服务,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体育单项协会,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社团在群体活动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完善全民健身科学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体质测试机构,推进有条件的社区和乡镇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等各项制度的落实,将国民体质监测纳入常年体育指标统计。

(九) 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以区县为中心、街道和乡镇为基础、方便社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所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网络。落实《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规定,发挥各市“一场三馆一中心”的作用,为群众提供健身服务。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群众健身场所。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建体育健身场所。

专栏2: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全省城市街道室内健身设施覆盖率超85%,县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率超73%,农村乡镇体育健身中心覆盖率超75%,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数量覆盖率达到98%。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省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达到300个,开放率达到95%;学校体育设施达到6000个以上,开放率为5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的目标。

(十)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省体育院校和大专院校体育系的作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制度,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信息平台。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位制度,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十一) 开展全民健身十大品牌活动。积极推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着力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氛围,吸引城乡居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级政府要将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纳入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体系。各体育行政部门要利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等组织开展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全民健身。大力推行体育名城创建活动,形成一市一品牌。举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

(十二) 着力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深入贯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和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积极推进成立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支持各级单项运动协会和项目管理中心成立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指导机构;积极指导各级青少年体育组织开展活动,逐步扩大“百万青少年上冰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单项竞赛、青少年户外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的参与范围和规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足球活动,扶持足球特色学校和小足球俱乐部的发展,以特色带动普及,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规模。
        专栏3: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拓宽青少年业余体育活动项目,陶冶情操,锻炼体魄,使广大青少年体质有所争强。到2020年,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达到400个以上,省级以上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达到40个,全省建立1000所足球特色学校,与省教育厅共同配合,每年定期举办学生四级足球联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 小时,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至少掌握 12 项体育技能,并养成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十三)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要以在奥运会、全运会和国际大赛上争创优异成绩为目标,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布局。以社会影响广、群众基础强、市场效益好、群众关注度高、赛事关联度大、能彰显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项目为重点,发展与辽宁体育强省地位相适应、相一致的竞技体育项目,并以此作为强项,实行政策倾斜、人财物聚焦,力争在国际体坛上有所作为,展现和谐向上拼搏的辽宁体育精神。

专栏4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职业体育的管理和扶持,对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影响力较大的三大球项目和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要加强对联赛主场的管理和运营,并力争在成绩上有所提高和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五年间,力争足、篮、排三大球取得好成绩。

加快足球项目改革与发展力度,努力把我省足球改革发展作为实现体育强省的重要举措,逐步建立完善足球管理体系,制定辽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辽宁足球场地建设,形成足球事业与足球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继续保持辽宁项目特色,重点优先发展长距离-耐力型、大级别-力量型、隔网对抗-技巧性、集体项目-配合型项目的发展,并充分考虑在奥运会上成绩较好或具备较大潜力的项目。

(十四) 做好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和组织工作。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确保完成好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备战参赛任务,巩固传统优势项目地位,扩大新的优势项目范围,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实力有所增强。认真组织2018年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各项年度青少年竞赛,使我省十三运会青少年组参赛人数由十二运会的近7000人增加到8000人;通过组织年度青少年竞赛和省运会,促进我省青少年业余训练人数有效增加。

专栏5“十三五”时期备战的各项赛事

    1.2016年巴西里约第三十一届夏季奥运会;

    2.2016年挪威第二届冬青奥会;

    3.2017年日本札幌第八届亚冬会;

    4.2017年印尼第三届亚青会;

    5.2018年韩国平昌第二十三届冬奥会;

    6.2018年印尼第十八届亚运会;

    7.2018年阿根廷第三届青奥会;

    8.2020年日本东京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

    9.2016年新疆第十三届会国冬运会;

    10.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

    11.2019年山西第二届青运会;

12.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

(十五) 积极完善竞赛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积极推进竞赛制度完善和改革,进一步协调理顺体育内部关系,引导运动项目优化结构,逐步建立适应辽宁实际情况并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国际体育形势的,由国家和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竞赛体系。

(十六)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练员队伍的梯队建设,突出科技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对训练的指导和支持作用,从结构上优化我省教练员队伍;建立、强化科研团队建设,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需求为出发点,紧密联系训练实践,不断强化科研、体能、康复在训练中的综合应用,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加强对训练干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与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爱岗敬业的竞技体育管理团队。

(十七)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后备人才基地和传统项目学校的创建,发挥学校、俱乐部以及协会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努力扩大后备人才规模,提高业余训练水平;进一步完善后备人才选拔制度,通过量化标准,不断提高科学选材的成功率;做好各级队伍的梯队建设,要重点研究,精心设计年轻运动员的培养方案和成才措施,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更快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竞技能力,以充实我们备战综合性大赛的人才梯队。 

(十八) 加强裁判员队伍管理与建设。要打破裁判员培养的常规模式,努力培养高水平裁判群和提升骨干裁判数量,努力推荐和支持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各项目协会裁判委员会;要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把握与应用现代训练理念,不断提高他们超前与创新的思维,具备较强的统筹管理与协调能力;要加强对年轻裁判员的培养与使用,对业务能力强、思想过硬、热爱裁判工作、外语和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要重点培养、重点使用、重点推荐,不断提升我省各项目裁判员的整体水平与素质。

(十九) 实施运动员就业、创业保障工程。加大落实运动员激励保障政策的工作力度,深化“职业规划从运动生涯开始”工作,完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建立培训基地,设立培训基金,健全培训制度,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辅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创业培训等,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二十) 继续巩固和加强国家训练基地建设。继续充分发挥我们举办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场地设施优势,加大国家级训练基地的建设与申报力度,“十二五”期间我们已有1个综合训练基地和7个单项训练基地被国家命名,“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下足功夫,力争达到再有1个综合训练基地和5个单项训练基地申报成功,创建不少于80个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县(区)创建不少于30个省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

(二十一) 打造一流体育作风省份,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净化赛场风气。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和规程,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的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认定和处置机制。加大反兴奋剂的管理、教育宣传和处罚力度,完善我省反兴奋剂工作网,通过报刊、网络、多媒体以及各种实际案例等多种形式对所属人员进行反兴奋剂的宣传教育,从思想上形成自觉抵御和防范兴奋剂的意识,全面提高所属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五、促进体育消费,扩大体育产业规模

(二十二)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共同制定落实体育产业政策,将体育产业纳入辽宁省支持文化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健全体育产业项目评价与筛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鼓励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体育赛事资源与各市的战略性合作,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推进职业体育改革,鼓励以足球、篮球、排球等为代表的集体球类项目和以网球、拳击、台球、跆拳道、击剑、高尔夫球等为代表的个人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组建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专业体育表演团队,鼓励发展职业联盟。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完善场馆管理体制,转换运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完善配套服务,开展多种经营,加快实现“管办分离”运营与管理模式。增强省内重点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组建辽宁体育场馆联盟,拓宽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专栏6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健身消费政策。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多种方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

完善税费价格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相关税费价格政策,保证体育类组织、企业,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享受水、电、气、热价格政策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将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认真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等规划布局和土地政策。

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各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开展各类体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将体育企业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我省的相关政策之中。

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十三) 培育发展体育事业的多元主体。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研究设立体育产业专项体育引导基金,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社会众筹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的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场馆设施建设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和职业体育发展。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鼓励支持体育市场主体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鼓励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网络传媒、健康养老等相关企业进军体育产业,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实力的体育产业企业。组建辽宁体育产业发展集团,鼓励有条件的市成立体育产业集团,为辽宁体育产业强省战略奠定基础。鼓励各市开展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培育一批区域性体育产业合作项目和基地,鼓励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二十四) 改善体育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按照“一带二路三核九区”的产业布局,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空间集约的体育产业布局,促进辽宁体育产业实现创新发展。大力发展足球产业,将发展足球运动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辽宁省足球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加强足球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职业足球、校园足球、专业足球和社会足球活动,创新足球运动管理模式和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足球产业建设和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足球产业市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足球产业链。以北京张家口携手筹办第24届冬奥会为契机,加快冰雪产业发展,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制定辽宁省冰雪运动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冰雪运动场地,支持各市开展冰雪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我省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专栏7“一带二路三核九区”体育产业布局建设

   “一带”——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推动重要赛事、重大体育产业项目布局,打造沿海体育运动休闲产业带。“二路”——依托沈大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便捷、快速的互联互通网络,延伸以市场流、产品流、观众流为特色的体育产业链,促进两路沿线城市间体育产业资源多向流动。“三核”——发挥以沈阳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核心区、大连蓝色体育核心区和辽西体育商贸核心区的聚集效应。“九区”——形成以体育运动服务、职业赛事表演、体育用品产销、冰雪体育产业、水上运动产业、山地户外运动、城镇运动休闲、滨海湿地运动、生态运动健康为功能区的支撑体系。

(二十五) 立足体育行业,促进体育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和教育培养等融合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建立体育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具有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体育康体人才。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食药、信息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科技含量高的体育装备类、辅助类、康复类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引导互联网企业与体育企业的对接,创新服务平台和运营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区县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业、高端制造业联动发展。

(二十六) 丰富市场供给。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在全省各市建有“一场三馆一中心”(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公园专项体育设施和社区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郊野公园、沿河沿湖沿水库堤坝滩地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挖掘我省老工业基地的潜力,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发展体育休闲项目,充分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优势,积极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支持有关地区利用独特的地理、空间等条件,发展航空体育运动、特色体育休闲项目、滨海体育旅游和健身活动、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等。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和各类体育协会的合作,积极引进和申办国际一流和高等级重大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积极探索自主品牌体育赛事的培育,创建俱乐部和运动队联盟。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校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完善赛事产业链,开发赛事衍生产品,发挥赛事综合拉动效应。

六、扩大宣传与对外交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二十七)打造辽宁特色体育文化体系。要结合我省得天独厚的体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体育文化基础以及辽宁地域民族文化和人文特点,充分挖掘地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培育特色体育文化,构建符合我省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体育文化体系。鼓励和推动运动项目协会与体育组织进行运动项目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辽宁特色的有社会影响的运动项目文化,丰富我省体育文化内容,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和体育娱乐需求。

(二十八)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充分利用省内外大型赛事及各类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宣传与活动。高度重视各类体育文化会展活动,鼓励各市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建立自己的荣誉室、名人堂等体育文化窗口,促进城市社区和农村体育文化站点等基层体育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各类体育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特别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外向发展战略实施机遇,努力打造我省新的体育文化交流传播平台,使有特色的辽宁体育文化行业和产品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

七、强化保障措施,促进规划落到实处

(二十九)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设立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或领导机构,协调解决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级体育部门要强化规划落实,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国土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十) 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逐步增加;要建立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体育投入的绩效考核,提高体育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进一步拓宽体育发展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我省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大众体育健身,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杠杆作用,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事业投资基金,有条件的市区可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

(三十一) 落实政策法规。研究制定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细节,落实支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政策;贯彻落实我省制定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辽宁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以确保我省体育事业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建立体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各单项协会体育经营性场所的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规范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三十二) 做好体育事业的基础性工作。继续加大辽宁竞技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扩大辽宁竞技体育信息的应用范围;要进一步组织和完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加强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体育旅游等专项统计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体育标准化建设,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逐步构建体育资源网络信息平台,推进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加强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系统、体育赛事信息管理系统、体育场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三十三) 加强监督落实。加强本规划与各级体育规划相互衔接,确保条线之间、层级之间目标一致,重视与国家有关专项规划以及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与责任制度,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形成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联动高效、问责到位的体育工作格局;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将“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指标进行逐年逐项分解,精心组织实施;落实督促检查,完善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期评估机制,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必要时对规划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保障和推进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20151223